🎯 「智慧感測 × 空氣治理」:用物聯網打造會呼吸的未來建築!
- tieqm2018
- 5月2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 研究背景
由於多數人有超過 85% 的時間在室內度過,室內空氣品質(IAQ)直接影響健康,特別是與心血管、呼吸道疾病及慢性發炎有關。
傳統監測設備精準但昂貴,不利於大規模或長期監測。
物聯網(IoT)與低成本感測器的進步,為室內空氣品質提供即時、連續、廣泛的監測新機會。
📌 IoT 平台的優勢
提供穩定監測資訊:只要每 4~6 個月定期更換或校正感測器,即可保持數據可靠。
大數據分析與預測能力:結合機器學習(ML)可提升 IAQ 預測、污染源辨識與通風控制決策。
實現規模化與長期監測:IoT 可跨場域蒐集即時資料,成為日常 IAQ 管理依據。
📌 挑戰與現況
目前只有 9.1% 的平台整合資料驅動模型,尚未普及。
存在能源效率與通風換氣需求之間的張力,需平衡 IAQ 改善與節能目標。
多數平台仍缺乏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互動設計與回饋機制。
📌 未來機會與建議
整合數據模型與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技術:模擬與即時管理建築 IAQ。
開發智慧通風控制策略:以強化 IAQ 且降低能耗。
推動以人為本的 IAQ 管理策略:讓使用者參與監測與決策迴圈,提升健康與舒適度。
📌 TIEQM建議方向 :
地方政府與建築業者應加速導入 IoT + AI 的 IAQ 平台,納入建築管理制度。
制定感測器校正頻率、資料儲存與隱私管理等標準。
鼓勵學校、醫療機構等高風險場所優先導入並建立示範場域。
將 IAQ 平台納入智慧城市與淨零碳排政策整合架構。
(參Dai, X., Shang, W., Liu, J., Xue, M., & Wang, C. (2023). Achieving better indoor air quality with IoT systems for future build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95, 16485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