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研究團隊於2024年11月在《Indoor Air》期刊發表一項針對幼兒園空氣品質與病毒傳播風險的研究:
研究背景與目的:
室內空氣品質(IAQ)與學童健康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台北市國小教室的空氣品質部分不符合標準,且與學童氣喘有關。
COVID-19病毒氣膠傳播在密閉空間(如教室)尤為顯著,研究以物聯網(IoT)技術進行空氣品質連續監測並評估病毒傳播風險。
主要發現:
幼兒園教室的二氧化碳濃度在下午達到高峰(平均850 ppm以上),表示通風不足。
根據Wells–Riley模型,教室內基本傳播數(R0)為3.01至3.12,顯示高感染風險。
改善建議:
教室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550–650 ppm之間。
每小時換氣次數應達到3.6–5.4次。
結合物聯網動態監測、減少室內人數及停留時間,必要時使用HEPA過濾空氣清淨機。
在風險較高的情況下,安排戶外教學。
國際意義:
研究成果可作為全球教育場域防疫的參考典範,提升幼兒園與教育場所的健康環境。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對於臺大醫院此項研究成果深表肯定。以下是我們的觀點:
提升通風與動態管理的必要性:
研究證實教室通風換氣不足是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因子。協會建議,學校與幼兒園應迅速採用動態監測技術,結合即時數據,靈活調整室內人數與停留時間。
推廣多層次的風險管理策略:
單一措施難以全面解決空氣品質問題。我們呼籲學校設置有效的換氣系統,並輔以HEPA過濾空氣清淨設備,特別是在人口密集或疫情風險高的場合。
制訂適用於台灣的空氣品質標準:
現行二氧化碳濃度標準(1000 ppm)不足以應對病毒傳播風險。我們建議幼兒園制定更嚴格的室內空氣標準(如550–650 ppm),並推廣具成本效益的改善方案。
跨部門合作與政策推動:
研究結果顯示,通風與健康的聯繫不容忽視。我們建議政府環保、教育及衛生部門攜手合作,提升校園環境健康,並鼓勵業界提供創新技術解決方案。
本協會期待將臺大醫院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政策和措施,並持續推動國內室內空氣品質的改進,為學童創造更健康的學習環境。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