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通風政策再思考】 - 實證研究揭示空氣清淨設備無法取代有效通風
- tieqm2018
- 6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一項針對波蘭10所學校教室進行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室的空氣交換率(Air Exchange Rate, AER)遠低於法定標準,導致室內二氧化碳(CO₂)濃度常超標,甚至高達3000 ppm,影響學生的認知與健康表現。
📌 研究亮點如下:
1. 雙重指標監測通風效率:研究同時採用室內外懸浮微粒(PM10)濃度及室內CO₂濃度變化進行AER估算,兩者結果高度一致,驗證了兩種方法的有效性。
2. CO₂濃度作為警訊指標:
- 高達九成的教室在上課期間CO₂濃度超過1500 ppm,明顯不符健康通風標準。
- CO₂法要求初期濃度高、無人時段穩定,應用上具挑戰性。
3. PM10進出模型揭示空氣穿透力:
- 雖有空氣清淨機,但對微粒滲透率(Penetration Factor)影響有限。
- 中央式淨化系統反而出現最高滲透率(P=0.63),顯示現行設備效能不足。
4. 法規與現況落差明顯:
- 法規建議每位學生需20 m³/h新鮮空氣,然而實測的AER僅約為標準的1/10至1/2。
5. 方法具政策推廣潛力:
- PM10分析法可適用於無人空間,對建築日常監測與改善有高度實用性。
- 使用低成本感測器進行長期觀測,可成為校園室內空氣品質管理的新工具。
📣 TIEQM協會觀點 此研究證實,若僅倚賴空氣清淨設備,未搭配有效通風設計,無法確保兒童在學習環境中的健康。建議台灣各級學校導入「CO₂監測+PM分析」的雙軌通風效率評估機制,並結合空調通風系統(HVAC)與健康標章制度,共同打造真正安全、清新的教學空間。
(參Bartyzel, J., Zięba, D., Nęcki, J., & Zimnoch, M. (2020). Assessment of Ventilation Efficiency in School Classrooms Based on Indoor–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bon Dioxide Measurements. Sustainability, 12(14), 560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