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由廣場》物理工程防疫更重要
◎ 陳志傑

新冠病毒疫情已近尾聲,應藉此機會對防疫對策重新檢視,以應付下一個疫情。
疫苗、快篩劑、抗病毒藥物是對抗疫情必要的工具,但是相對於這些生物醫學的工具,物理工程的方式在必要性與需求性上更形重要。因為生醫工具需要長時間研發,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方能成功,但這段空窗期會讓病毒大肆感染,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病。何況這些工具發展成本所費不貲,而更令人氣結的是,生醫工具的專一性高,通常只對特定病毒有效,但對另外一種病毒無效。相對於生醫工具,物理工具是現成且立即可應用,而且是對任何經由空氣傳播的傳染病都有效,所以有需要在物理工程防疫投注更多心力與資源。
上個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卸任首席科學家 Soumya Swaminathan 在離職時就表示,對「新冠病毒是經由氣膠傳播」沒有提早確認一事相當懊惱,以致於延遲了氣膠防護工作的推動。相較於生醫工具需要等待病原體進入人體後才能發生作用,物理防疫方式可直接避免病原體接觸到人體,能夠在疫情爆發之初,也就是生醫工具研發的空窗期,發揮作用。對於任何有害物的防範,原則上可分為源頭管控、傳輸途徑管控與接受者管控(個人防護),其中源頭管控通常是效益最高的措施,至於個人防護一般是其他方式的介入仍不足以改善至可接受程度,才不得已運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