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ieqm2018

公共廁所的無聲殺手:通風不良如何成為健康隱患

公共廁所一直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但由於通風設施不足以及清潔不當,公共廁所也可能成為細菌與病毒交叉感染的高風險地區。本研究由學者 Lee 和 Tham 共同主導,針對61處高使用量的公共廁所進行實地調查,指出了設計缺陷與通風不良如何加劇公共健康威脅,並提出了具體改善建議。

研究方法

  • 隨機選取 61處 高使用量公共廁所進行調查(醫院、購物中心、車站等)。

  • 進行 通風與非通風廁所 的數據比較,包括空氣中的細菌濃度、CO2濃度以及表面污染數據。

  • 依照台灣環境部 NIEA E301.10C 標準 分析空氣與表面細菌。

主要發現

  1. 通風差異對污染影響

    • 通風良好的廁所內部細菌濃度通常低於外部環境。

    • 無通風廁所的污染源(包括空氣與地面)比通風廁所高數倍。

  2. 高污染區域

    • 廁所地板周圍(特別是廁所與地面連接處)、無蓋垃圾桶內外及便器周邊是細菌最高的集中區域。

    • 使用行為如未蓋馬桶蓋沖水、地面濕污或尿液飛濺,顯著增加污染。

  3. 廁所設計與維護問題

    • 設計不良(如未考慮用戶行為)與通風不良會促進病菌傳播。

政策建議

  1. 提升通風標準

    • 採用 WHO 建議的最小通風速率(10 L/s/人),並確保廁所內通風設備的持續運作。

  2. 加強清潔頻率

    • 對高污染區域進行頻繁清潔,採用高效清潔劑及紫外線(UV-C)技術減少污染。

  3. 垃圾桶管理改進

    • 採用有蓋垃圾桶並正確處理廢物以降低生物氣溶膠風險。

  4. 設計與教育

    • 廁所內部建材應具有抗菌性能,並加強用戶行為的指引與教育,減少污染來源。


公共廁所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被忽視為公共健康風險的源頭。本研究清楚指出了通風不足與設施設計不良如何加劇細菌與病毒的交叉感染風險。為了保護公眾健康,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建議:

  1. 提升公共廁所的通風與清潔標準

    • 政府應納入廁所通風速率最低標準,並將廁所管理納入環境衛生政策重點,以呼應COVID -19 疫後的反思。

  2. 鼓勵技術創新

    • 支持運用 IoT 技術對廁所環境進行即時監控,優化清潔與維護排程。

  3. 公私協作推廣優化廁所設施

    • 政府應提供資金與指導,協助改善既有廁所的設計與管理,推廣有蓋垃圾桶和高效通風系統,建構淨零健康舒適的公廁。

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更清潔、更安全的公共衛生環境!

(參考Public Toilets with Insufficient Ventilation Present High Cross Infection Risk, Authors: M. C. Jeffrey Lee and K. W. Tham,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Volume 11: Article 20623)



33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