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黃金400公尺:雪梨如何用一張廁所地圖重新定義宜居
- tieqm2018
- 2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1天前
當其他城市還在煩惱公廁不足、維護困難、深夜公尿亂象時,澳洲雪梨早已用一份條理分明的《公共廁所策略》(Public Toilet Strategy 2014),打造出一個全球少見、可感知的「高品質如廁網絡」。
🔍 400 公尺原則:每個人都該在10分鐘內找到廁所
這份策略的核心,是一個簡單卻深具威力的規劃原則:市區內任一地點400公尺內就該有一座廁所。這不僅是為了解決如廁問題,更是一種城市設計的價值轉變──將如廁權視為公共基本權。
🎯 七大政策目標:超越「廁所」,成為城市社會設施
可近性:廣佈於村落中心、公園、運動場
包容性:無障礙、適用所有年齡與性別
安全性:導入CPTED犯罪預防設計原則
易於尋找:廁所地圖、指示牌、APP整合推廣
清潔與維護:每日清潔最多7次、故障即報即修
建築品質與永續性:太陽能、節水、綠建材
汰舊換新:老舊、公害熱點廁所將汰除或再利用
🚻 成果亮點:公廁也能變成城市資產
24小時開放:自2011年起所有自動化公廁全面夜間開放
娛樂區彈出式小便池:解決週末夜公尿亂象
「City Cares」計畫:鼓勵商店、餐廳開放內部廁所
全市117座公廁地圖整合於APP與街道導引
自動廁所全面取消收費:鼓勵使用、減少隨地便溺
🗣 民眾回饋與調查數據
90%受訪者一年內曾使用公廁,57%每週使用
女性對於隱私、安全與衛生更重視,偏好單性別設計
夜間使用高峰出現在晚上10點至12點之間
公園廁所與商場廁所使用率最高,分別每日334人與1500人次以上
♿ 智慧與尊嚴的交會:雪梨市自動化公廁再升級,打造無障礙城市新典範
2022年,澳洲雪梨市政府再次推出全新一波的自動化公共廁所建置計畫,不僅延續其「每400公尺可如廁」的城市治理哲學,更在設計、無障礙、安全與永續等面向全面提升,成為全球智慧廁所政策的領航者。
🧭 為什麼要再建新廁所?
雪梨市府依據其「公共廁所策略」與民眾反饋指出:
廁所不足會使高需求族群(如育兒家庭、高齡者、身障者、患病者)在行動上受到限制。
特別在夜間,娛樂區、戶外場所的替代廁所關閉後,民眾如廁選擇大幅減少。
城市中每一位行人、騎士、通勤者與公園訪客,都需要乾淨、安全的如廁環境。
因此,雪梨市計畫在中央商業區(CBD)、村落中心與大型公園(含遊戲場與戶外設施)中補足廁所設施,實現全市無死角公廁網。
🆕 新式自動化公廁亮點
全自動操作:自動開門、自動沖水、自動清潔、自動消毒
全齡無障礙設計:每間廁所皆設輪椅迴轉空間、扶手、感應式洗手台、嬰兒換尿布台
語音與盲文導引:提供聽障與視障者操作說明與安全保障
防滯留設計:10~15分鐘自動結束使用時間,防止占用與不當行為
綠屋頂與環境融合:部分地點結合綠建築概念,設置綠化屋頂與街道美學整合
加強維護機制:每日清潔兩次,確保公廁常保如新
🔍 TIEQM評論:雪梨的策略顯示,公廁不只是花錢的設施,而是一個城市對人性、尊嚴與社會包容的具體承諾。
(參City of Sydney. (2014). Public Toilet Strategy 2014. ; City of Sydney (2022). New automatic public toile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