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TIEMQ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時期 FusionAir 打造室內防疫環境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時期  FusionAir 打造室內防疫環境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時期 FusionAir 打造室內防疫環境 

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讓許多國家防疫面臨重大挑戰,除了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提升覆蓋率,有專家學者建議也可從室內空氣品質下手,打造防疫環境,學習與病毒共存。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TIEQM)理事長鄭仁雄即呼籲,Omicron變異株有高傳播力,病毒能透過氣溶膠存活於密閉空間一段時間,身處後疫情與病毒共存時代,實施空氣傳播的防疫措施為當務之急。


室內防疫 2 重點:避免室內氣溶膠空氣傳播、降低物體表面病菌殘留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已將病毒氣溶膠傳播視為新冠肺炎的傳播方式之一,氣溶膠中的病毒可在空氣中停留數秒到數小時,會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氣中累積,即使與被感染者的距離超過約 1.8 公尺,還是有可能吸入該病毒。據此,CDC也建議包括開窗、使用風扇、使用有 HEPA 濾網的清淨機等因應要點,另外,更推薦室內空間可採用 UVGI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紫外光來進行室內防疫(US CDC, 2021)。


病毒除了透過氣溶膠空氣傳播外,近期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與其團隊於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研究指出,Omicron病毒能停留在物體表面(尤其是光滑的不鏽鋼表面)長達10天之久,這也增添了接觸傳染的隱憂,同時提醒民眾不要忽略室內物體表面清消的重要。


打造室內防疫環境3要點: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及病毒量、連續監控室內空氣、改善換氣


至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室內防疫,鄭仁雄建議:「使用空氣調節系統(HVAC)、HEPA 等級的空氣清淨機、UVC 紫外光殺菌、RGF 清淨科技等裝置來改善室內空氣清淨,主動提升換氣量與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及病毒量,同時安裝室內空氣連續監測儀來監控室內空氣品質,藉由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來判斷室內空氣流通的程度,是個簡易有效的的判斷方式。建議旅館、長照中心、健身房與辦公室等場所,強化新風的引進與空氣的流通,密閉空間設置空氣清淨機或加裝 UVC 設備。」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於中山新聞中指出:「注重空氣的清潔消毒及過濾已被證實可以有效防堵氣膠傳播,有效措施包括改善室內環境的通風,並加強換氣率、加裝含有可過濾氣膠微粒濾網(如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以及於室內加裝可有效抑制病毒活性的紫外光燈等。她也建議於室內安裝二氧化碳偵測器,讓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低於 800 ppm,是能夠確保室內有足夠通風且簡單有效的方法。」


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則提出7點建議,以減少環境中的病毒危害:

  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

  2. 勤加擦拭物體表面

  3. 善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

  4. 用塑膠蓋遮住浴廁污水孔

  5. 蓋上馬桶蓋再沖水

  6. 營造居家芬多精環境

  7. 偶爾安排一場森林旅遊


整理自TIEQM、中山新聞、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

FusionAir智匯環境淨化系統 打造室內防疫環境


FusionAir「智匯環境淨化系統」採用專家建議之 UV-C 短波長紫外線光原理來進行室內淨化,不僅能直接光解破壞細菌病毒的 DNA,達到消毒功效,更加上高階氧化技術 (AOP,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將空氣中氧氣與水氣離子化,所生成的環境淨化因子能夠主動破壞病毒的 DNA/RNA 及蛋白質使其失去活性,因此可針對物體表面抑菌抗毒;也能透過正負電荷相吸原理,將小至 2.5 微米的懸浮微粒(比一般氣溶膠 5 至 10 微米還要小)聚集並沉降,進而間接降低空氣傳播的風險。另外,淨化因子也能消除環境異味、表面抑菌,讓室內時時保有清新的空氣。


淨化過程導入 AIoT 與雲端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實際運用上,可連續偵測室內空氣品質與上傳氣體數據至雲端 (如:PM2.5、甲醛、氨、硫化氫、臭氧、二氧化碳、TVOC 揮發性有毒氣體等) ,再將收集到的感測大數據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模型,並能針對不同汙染程度提供適時的淨化效能。


FusionAir 室內環境淨化系統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標章與 SNQ 國家品質標章之肯定;系統中之室內環境感知器也為台灣第一家獲得 TIEQM 「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標章」之廠商。目前已有多家托老中心、照護中心、醫學中心與我們合作,在未來與病毒共存的路上,Fusion 也將持續提供民眾 24 小時持續不斷地健康好空氣。

 

FusionAir 室內環境淨化系統:https://www.fusionnet.io/fusionair-system


658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