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室空氣藏隱憂?國際研究證實單點CO₂監測可行,協會籲推校園室內空氣品質標章制度!

室內空氣品質(IAQ)對學童健康與學習成效影響重大,但多數教室空氣品質卻難以用肉眼掌握。針對此現況,紐西蘭2023年最新發表的一項針對學校教室通風狀況進行實地觀測研究,深入探討了教室 CO₂(二氧化碳)濃度的分布與監測方式,提出對校園環境治理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實證結論。


研究針對三所不同中小學、橫跨春夏秋三季之教室進行連續監測,發現即便在自然通風環境下,不同區位的 CO₂ 濃度仍可能因空氣流動不均、學生密集度、活動程度與設備配置等因素產生高達 100 ppm 的差異。尤其冬季窗戶關閉時,通風死角更容易形成,單一點位往往無法反應全室整體空氣狀況。


然而,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若將 CO₂ 感測器設置於牆面、距地約1.5公尺、遠離呼吸源與開口處的位置,即便為單點部署,仍可合理反映教室平均通風效能,提供教育單位一項低成本、高代表性的監測解方。


該研究同時建議建立通風管理標準,依照CO₂濃度分為三個等級:- <800 ppm:良好通風- 800–1500 ppm:應提高換氣頻率- >1500 ppm:通風不足,須立即改善並指出,單點感測雖非精密科學儀器,但在實務操作與資源限制下,是最可行也最實用的替代方案,有助於教育單位即時掌握風險趨勢與導入有效應對機制。


中小學幼兒園教室的室內空氣品質一向是TIEQM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高度重視的一環,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參考國際做法,將「CO₂ 連續監測」納入校園室內空氣品質政策。協會指出,在經費與人力有限下,推動牆面型單點感測器部署策略,可有效兼顧執行可行性與數據代表性,並強化空氣品質管理。


協會更進一步建議,政府應參考歐洲與日本等國經驗,依照連續監測結果建立「室內空氣品質標章制度」,針對校園教室進行分級認證(如優良、合格、需改善),讓學校、教師與家長能夠「一目瞭然」掌握空氣品質等級。此制度可與智慧校園、淨零綠校政策整合推動,使空氣品質不再是「隱形風險」,而是透明可視、可管理的健康保障指標。


TIEQM 強調,未來可逐步推動感測資料雲端整合、公開查詢、與師生共同參與 IAQ 改善行動,打造下一世代「健康、淨零、智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清新空氣中快樂學習、安全成長。



Comentarios


聯絡我們

© 2025 by ​Taiwan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mail

ieqm.tw@msa.hinet.net

Phone

02-8228-1737

Fax

02-8228-1358

Address

235029 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532號10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