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TIEMQ

為什麼我們不直接打開窗戶?控制 COVID-19 的證據在抗疫的過程中被丟失了

世界終於接受了 SARS-CoV-2 的傳播是空氣傳播。

過去首先是建立模型來研究,對空氣傳播的顆粒區分大小、它們的傳輸軌跡和病毒負載量等議題進行評估;接著之後來自現實世界的例子,填補了模型中的假設,並確認大流行病毒主要通過微小的氣膠呼吸道顆粒傳播。然而,試圖通過檢測活病毒來驗證這一點充滿了技術困難。


因此,許多研究集中在測量呼吸中傳染性病毒的數量以及重新審視通風科學的知識。我們利用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接種疫苗,提供了許多保護,但採用足夠的室內通風換氣是一項具有重大影響的預防措施。


在 2020 年大流行開始時,本應鼓勵醫療保健機構、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要改善建築物的通風,但全世界主政者在 2020 年對空氣傳播途徑的遲緩認識,阻礙了在該階段本來可以對疫情控制取得有效的進展。而不同專業間對「飛沫」和「氣膠」這兩個術語的長久爭議更加劇了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的情形,因為這些專業術語的定義決定了不同的感染預防策略,比如口罩的類型。


將「通風」概念置入到各國 COVID-19 控制政策中可能可以安撫民眾,但事實上確保人們在室內環境中獲得足夠的新鮮空氣似乎已被擱置一旁。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否確定為何對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態度如此看似提不起勁而消極反應的原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感染控制的三個基本原則。


首先,大多數病原體是看不見的;其次,只有在疫情爆發時才知道醫療系統已經失敗;最後,我們無法始終確定具體原因,從而難以實施最合適的預防措施。感染控制方法是依假設涵蓋大多數傳播途徑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並在最初誤導性的以「飛沫」及「表面」傳播途徑來強調感染風險,而不是會傳播到遠距離的「氣膠」。


人們用常識決定了大部分感染控制的措施,因為大多數資助機構始終優先考慮最立即的、最緊迫的或對商業有利的社會問題。此外,當前的防疫指南傾向於關注實體,例如人;硬的和軟的表面;設備;和水。而空氣實際上是模糊而很難被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