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新鮮,窗內健康:智慧通風策略打造兒童友善教室空氣🌿
- tieqm2018
- 6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摘要: 本研究評估在義大利南部地區某一所小學教室中,三種不同通風策略對室內空氣品質(IAQ)與能耗的影響。研究發現,將自然通風與午休期間的機械通風相結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PM2.5、PM1、超細懸浮微粒(UFP)及CO2濃度,同時保持較低的能源消耗。研究亦建議避免在學生在場時使用機械通風,以防外部污染物進入。
研究背景: 大多數歐洲學校缺乏通風設備或運作不良,導致室內污染物累積,包括懸浮微粒與CO2。長期暴露可能影響學生健康與學業表現。因此,尋找兼顧健康與節能的通風方案成為
當務之急。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為一間面積49.6 m2、高度3.1 m的教室,容納15名學生,位於義大利南部中等交通區域的低層建築中。該教室配有牆面機械通風系統(HVC)及可開窗,並採用三種通風策略進行比較:
A策略:僅在課間短暫自然通風
B策略:課間自然通風+午休時間使用HVC系統通風
C策略:學生在場期間持續開啟HVC通風系統
測量項目:
室內與室外的PM1、PM2.5、UFP(數量濃度)、CO2、溫濕度、能耗
微粒來源分為:交通污染(外部)與重新懸浮(內部,由學生活動引起)
主要結果:
PM與CO2:
C策略雖可最大程度降低CO2,但因將戶外污染引入,PM濃度最高。
B策略在課間自然通風、午休HVC運作下效果最佳,CO2平均下降43%、PM2.5下降29%、PM1下降24%、UFP下降28%。
能耗:
A策略能耗最低(無機械通風),但空氣品質差。
C策略能耗最高(HVC全日運作)。
B策略在能耗與IAQ間取得最佳平衡。
PM來源分析:
C策略外部污染占總PM濃度比例高達85%,A與B策略為50%。
教室內懸浮微粒約50%為重新懸浮產生,與學生活動密切相關。
結論: 將自然通風與非佔用時段之機械通風結合,有效提升室內空氣品質,並控制能耗。避免在學生在場時使用HVC以減少外部污染物進入。建議學校應根據學生作息設計彈性通風策略,提升健康與學習環境品質。
TIEQM政策建議: TIEQM建議各級學校導入智慧通風教室制度,結合感測器與時間控制技術,於非上課時段進行機械通風,避免污染物於學生在場時進入室內,同時兼顧節能與空氣品質;並納入CO₂、懸浮微粒與黴菌等指標作為校園空品評估依據,透過指引手冊與教師訓練,強化通風操作與健康教育能力。
(參Stabile, L., Massimo, A., Canale, L., Russi, A., Andrade, A., & Dell’Isola, M. (2019).The effect of ventilation strategies on indoor air qual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s in classrooms. Buildings, 9(5), 110.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