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ieqm2018

芬蘭室內空氣與健康計畫 (2018-2028)

一、計畫背景與目標

芬蘭於2018年啟動為期十年的「室內空氣與健康計畫」,此計畫目的在透過全方位策略,解決室內空氣品質(IAQ)問題,改善公眾健康福祉,降低經濟損失,並加強大眾對建築物安全性的信心。主要目標包括:

  1. 提升健康與福祉:減少室內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2. 預防與治理污染:建立快速反應處理建築問題的流程。

  3. 增強醫療支援與教育:為相關患者提供診斷與康復支持,並提升相關專業人士的能力。

  4. 改善溝通與合作:促進政府、企業與民間的協同參與,加強資訊透明度。

二、分階段行動計畫

第一階段 (2018-2022):計畫啟動與核心基礎建設

  1. 政策與法規整合:

    • 彙整現有室內空氣問題的管理指引,統一規範,減少法規矛盾。

    • 建立建築快速反應流程,特別針對學校、托兒所和住宅。

  2. 評估與研究:

    • 開展全國性調查,評估公眾對室內空氣污染的知識與態度。

    • 發展室內空氣暴露條件的標準化評估模型,包括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

  3. 醫療支持與教育啟動:

    • 設立多學科門診,為嚴重症狀患者提供診斷與康復建議。

    • 為建築管理者與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初步培訓。

  4. 溝通機制建設:

    • 設計全面的全國溝通計畫,加強與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資訊透明化。

第二階段 (2023-2028):優化執行與深入推廣

  1. 執行優化與新措施:

    • 根據2023年中期評估結果,進一步優化管理流程,並導入新措施。

    • 強化健康風險的精準評估方法,擴大對特殊群體(如兒童與老人)的保護。

  2. 專業教育深化:

    • 提供進階培訓,特別針對醫療與建築維護人員。

    • 加強對教育機構管理層的訓練,提升學校內空氣品質管理能力。

  3. 法規修訂與資金支援:

    • 推動修訂相關法規,確保實施上的一致性。

    • 探索補助建築修復的可能性,為受室內空氣問題影響的公眾提供財務支持。

  4. 成果評估與後續計畫建議:

    • 設立量化指標追蹤計畫成效,於2028年完成總結報告並提出未來行動建議。

三、芬蘭綜合性方法的關鍵特點

  1. 多層級合作:

    • 政府層面:制定政策與法規,提供資金支援。

    • 企業參與:引入建築與設施管理最佳實踐,並遵循統一標準。

    • 公眾角色:參與調查與反饋,提升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認知。

  2. 跨部門協作:

    • 不同部會(如環保局與教育局或衛生局)分工協作,涵蓋建築維護、醫療支持與教育訓練。

  3. 科學證據為基礎:

    • 以研究為依據,制定科學化指引與診療方法,並定期更新管理模型。

  4. 透明且持續的溝通:

    • 透過建立「溝通網絡」,包含健康機構、企業與公民組織,確保資訊及時傳遞。

台灣雖執行《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已有12 年,明確規範公共場所空氣品質監測與改善義務,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的對芬蘭10 年計畫的綜合評論與建議如下:

  1. 整合資源,制定分階段目標:

    • 參考芬蘭分階段執行模式,先聚焦高風險場所如學校與醫院,敏感場所如幼兒園及長照中心, 然後逐步推廣至一般建築。

  2. 推動多層次合作:

    • 建議協會作為橋梁,促進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協同合作,建立透明的溝通機制。

  3. 深化教育與醫療支持:

    • 建立專業空氣污染專科門診,並結合民間與教育機構推廣空氣品質教育。

    • 持續深化針對建築維護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改善空氣品質執行能力。

  4. 政策與資金支援:

    • 借鑑芬蘭模式,提供室內空品改善補助以降低建築健康環境的修復成本。

    • 強化法規間的協調性,跨部門政策間的合作, 確保事半功倍, 執行不受相互衝突影響。


芬蘭室內空氣與健康計畫提供了全面的參考框架,台灣可在現有基礎上結合各地方政府需求進行本地化調整,逐步提升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水準,確保國民健康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社會與經濟成本。

(參The Finnish Indoor Air and Health Programme 2018–2028)



39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