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各國政府應考慮強制要求至少在所有公共建築中進行即時的室內空氣品質監測。
香港大學團隊進行了室內空氣品質的研究,因為它是大流行期間幫助傳播 Covid-19 的因素之一。接種疫苗雖然有效,但並未完全控制病毒的傳播,現在認為絕大多數病毒傳播發生在室內通風不良的空間。
研究發現,儘管來自官方已在過去兩年承認病毒會經由空氣傳播,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建築物的通風並沒有明顯改善。香港大學教授李玉國認為如果全球的建築物通風不良的情形仍然很普遍的情形下,這意味著 SARS-CoV-2 的空氣傳播將繼續存在。此外,如果未來出現另一種新型且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病毒,很可能會引發另一場大流行。
研究人員指出,世界上可能有超過十億個室內空間,但辨別那些通風不良的空間仍然是一個挑戰。
為了有效改進通風,需要開發相關技術來辨別通風不足的地方,同時還要根據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考慮建築物的能源效率。
建築能源性能的兩個關鍵組成是熱性能和通風性能。 雖然使用溫度計可以很容易地檢測到熱的狀況,但通風性能卻很難理解。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政府沒有對建築通風性能建立強制性要求,建築業主不太可能會來進行監測通風性能。
研究發現,需要即時的每小時通風率來確定它們的性能,然而這在目前仍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也許可以考慮成本較低的方式, 即利用多種建築性能的數據收集起來進行預測。研究人員表示,將預測工具與物聯網、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將為科學家提供一種評估建築物通風性能的方法。
李補充說“我們仍然樂觀地認為,未來的創新將帶來較經濟的監測方式和預測工具的進步,以確認全球數十億室內空間的通風性能,”。
(By E&T editorial staff, April 27, 2023)
Dr. J 評論
COVID-19 已接近尾聲,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鑒於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國內疫情持續穩定且處於低點,且國際間亦朝向調降防疫等級,故宣布自5月1日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然而除了台北市推動「室內空氣品質場所認證」外, 並未見國家在室內通風性能或空氣品質採取更近一步的政策行動, 讓我們一起來迎接「台灣室內空氣好安淨」的挑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