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TIEMQ

為什麼我們不直接打開窗戶?控制 COVID-19 的證據在抗疫的過程中被丟失了

世界終於接受了 SARS-CoV-2 的傳播是空氣傳播。

過去首先是建立模型來研究,對空氣傳播的顆粒區分大小、它們的傳輸軌跡和病毒負載量等議題進行評估;接著之後來自現實世界的例子,填補了模型中的假設,並確認大流行病毒主要通過微小的氣膠呼吸道顆粒傳播。然而,試圖通過檢測活病毒來驗證這一點充滿了技術困難。


因此,許多研究集中在測量呼吸中傳染性病毒的數量以及重新審視通風科學的知識。我們利用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接種疫苗,提供了許多保護,但採用足夠的室內通風換氣是一項具有重大影響的預防措施。


在 2020 年大流行開始時,本應鼓勵醫療保健機構、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要改善建築物的通風,但全世界主政者在 2020 年對空氣傳播途徑的遲緩認識,阻礙了在該階段本來可以對疫情控制取得有效的進展。而不同專業間對「飛沫」和「氣膠」這兩個術語的長久爭議更加劇了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的情形,因為這些專業術語的定義決定了不同的感染預防策略,比如口罩的類型。


將「通風」概念置入到各國 COVID-19 控制政策中可能可以安撫民眾,但事實上確保人們在室內環境中獲得足夠的新鮮空氣似乎已被擱置一旁。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否確定為何對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態度如此看似提不起勁而消極反應的原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感染控制的三個基本原則。


首先,大多數病原體是看不見的;其次,只有在疫情爆發時才知道醫療系統已經失敗;最後,我們無法始終確定具體原因,從而難以實施最合適的預防措施。感染控制方法是依假設涵蓋大多數傳播途徑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並在最初誤導性的以「飛沫」及「表面」傳播途徑來強調感染風險,而不是會傳播到遠距離的「氣膠」。


人們用常識決定了大部分感染控制的措施,因為大多數資助機構始終優先考慮最立即的、最緊迫的或對商業有利的社會問題。此外,當前的防疫指南傾向於關注實體,例如人;硬的和軟的表面;設備;和水。而空氣實際上是模糊而很難被感受的。


正如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清潔消毒被發現就像是感染控制的灰姑娘一樣,我們現在必須面對在感染傳播中長久被忽視且有顯著幫助的「空氣」。可以說空氣將可以是在感染控制過程中被定義且列入標準的最終媒介。空氣品質被忽視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成本。大多數建築物從設計階段到營運階段,將節能和熱舒適列為主要的考慮而忽略了空氣品質,若將建築物導入足夠數量的新鮮室外空氣,無論如何設計,對營運成本和排碳都是一種挑戰。室外空氣與室內空氣通常在溫度和濕度不同,因此調理室外空氣需要大量能源。雖然不斷發展的綠色技術有可能可以抵消其中一些增加的能源需求,但對現有建築系統的任何修改或升級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而且成本非常之高。


此外,通風作業通常由建築營運商或所有者所控制,而非個人可以控制,而法律也尚未強制要求前者改善公共場所的通風。通風和空氣淨化系統是會產生一點噪音、有氣流,需要微調和定期維護。即使是簡單的打開窗戶也會引起大眾有關寒冷、氣流狀況和安全的討論。


室內空氣品質在專業的醫療環境的確有規定換氣標準,然而現有的通風標準在非關專業醫療操作的公共空間,幾乎沒有考慮空氣傳播感染的風險。那麼,我們現在該如何看待室內空氣品質?顯然,加強通風需要一些規劃和資金投入,但誰來確保這一點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來做?為全球數十億個室內環境提升空氣品質需要更多的研究、資金和強制性的法規標準。我們現有的指引是在各地不同的或並未落實。


我們已經制定了針對食物和水甚至污染的公共衛生政策,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公共場所內的空氣品質往往有很多不確定性。從科學研究結果中認知空氣傳播途徑是一種重大觀念轉變,接受並解決最終空氣傳播感染需要覺悟的勇氣、資金投入和對提倡這觀念的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給予政治的支持。這情形同樣適用許多已經生產了一系列空氣淨化技術和設備的商業廠商。


我們不能再忽視空氣這個傳播途徑,既使控制空氣傳播方式可能遭遇的困難或成本的代價。現在是時候接受這個:大多數人是透過吸入受病毒污染的空氣而感染新冠病毒 SARS-CoV-2 。將窗戶打開是防疫的一個開始,但它不是控制 COVID-19 或 21 世紀任何其他空氣傳播病毒的唯一靈丹妙藥。


( Stephanie J Dancer, 1 Philomena M Bluyssen, 2 Yuguo Li, 3 Julian W Tang4 ) BMJ 2021;375:n2895


Dr. J 評論


截至 11/26/2021 為止,全世界統計共有 259,502,031 確診案例;5,183,003 死亡;7,702,859,718 疫苗注射數,許多國家的 CDC 包括 WHO 都已認知 COVID-19 主要是由空氣、飛沫及接觸三種傳播途徑所感染,而愈來愈多科學研究都顯示空氣傳播途徑才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往回想,若在 2020 年就認知空氣傳播的種要性而在建築物內加強通風及空氣清淨的措施,各國將資源投入室內空氣品質的確實改善,今天的疫情還會是 259,502,031 確診案例及 5,183,003 死亡嗎?是不是會大幅減少?經濟的損失是否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封城次數是否會變少,生活不便的期間是否不會持續那麼久?


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從 10 多年前的 SARs 及這兩年的 COVID-19 倒底真正學到了什麼?防疫的觀念是否會有典範轉移?面對下一個藉由空氣傳播的病毒,我們將如何未雨綢繆而超前佈署?


室內空氣品質看不到、摸不到且大多聞不到的特性,使我們長久以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科學的事實又告訴我們它對病毒空氣傳播預防極其重要,許多 IAQ 廠商在推動解決技術方案時也面臨幾個設計參數的根本問題,多少面積放幾台設備?啟動多久時間?清淨消毒效果如何?最後如何讓消費者感受到可視化的成果,「安淨標章」 ( Clean & Safe ) 將是上述各個問題的解方。

873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