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推動以「環境衛生」為核心的水、衛生與清潔(WASH)轉型策略

一、政策背景

過去數十年,全球公共衛生以「WASH」(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為基礎進行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然而,近期科學實證顯示,僅靠基本WASH介入措施,對腹瀉控制與兒童健康影響有限。我們需正視:現有WASH策略已無法全面應對氣候變遷、城市擴張、貧富差距與傳染病挑戰。


二、國際趨勢

根據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報》,專家提出「轉型性WASH」(Transformative WASH)作為新方向,強調:

  • 單一介入無法有效改善健康,需多層次整合

  • 社區與環境層級的基礎建設與制度改革為關鍵

  • WASH應回歸「環境衛生(Environmental Sanitation)」概念框架


三、環境衛生定義與內涵(WHO, 1950)

環境衛生是指:控制所有可能對人類健康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的環境因素,涵蓋以下構面:

範疇

內容舉例

基礎設施與服務

安全供水、排水系統、污水與垃圾管理

行為與文化

手部衛生、如廁習慣、社區教育與行為改變

公共與動物健康

病媒控制、動物糞便隔離、農業污染控管

氣候與都市韌性

應對乾旱與淹水、水資源再利用、社區氣候調適機制

建成與自然環境整合

食品衛生、空氣品質、都市密度、住宅與學校的衛生設施配置

💬 TIEQM評論:回歸「環境衛生」觀點是WASH轉型的關鍵一步


針對本文所提出的「轉型性WASH」與重拾「環境衛生」概念的主張,TIEQM(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與觀察:

  1. 由點到面的衛生治理轉型:傳統以「家庭層級」為主的WASH干預,容易忽略社區、學校與公共空間的整體衛生風險。環境衛生的視角能有效導引政策設計從「個人責任」轉向「制度建設」,並納入多層次的支持系統,例如:公共廁所規劃、污水處理、垃圾分類與病媒控制。

  2. 結合氣候韌性與健康促進政策:在氣候變遷下,水資源不穩、都市暴雨、傳染病回流成為新常態。TIEQM呼籲,WASH政策不應僅止於「清潔」,更應納入氣候適應與脆弱族群保障機制,例如高齡者如廁安全、女性經期衛生空間等。

  3. 強化地方政府與民眾參與:環境衛生的成功仰賴跨部門合作與社區共同維護。TIEQM建議地方政府在推動WASH相關策略時,應將「社區行為改變」納入KPI,並以制度性激勵促進民間參與,從垃圾熱點到如廁禮儀,全面提升環境與健康素養。


總結來說,TIEQM支持以「環境衛生」作為WASH新時代的核心框架,唯有從系統觀出發,才能讓水資源、衛生與清潔政策不僅達成SDG 6,也真正改善全民健康與社會公平。

(參考資料:2022年4月|刊載於《世界衛生組織公報》)



Comments


聯絡我們

© 2025 by ​Taiwan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mail

ieqm.tw@msa.hinet.net

Phone

02-8228-1737

Fax

02-8228-1358

Address

235029 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532號10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