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蒂不再落地!挪威「投票型垃圾桶」設計讓吸菸者自發改變行為,垃圾桶使用率激增 2 倍
- tieqm2018
- 6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為改善街頭環境品質與解決煙蒂亂丟問題,台灣環境部自2023年起全面推動「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以六大核心策略搭配「21+N 項措施」展開跨部會、跨場域治理行動。此方案主軸包括:
改變文化(倡導吸菸者負責行為、提升公眾意識)
源頭減量(鼓勵濾嘴設計改善、推廣替代品)
稽查取締(強化地方查緝與違規舉發)
環境清理(加速市容整潔維護與熱點改善)
公私協力(企業CSR合作、社區自主管理)
加強研究(資料分析、政策評估與國際經驗交流)
各縣市並可依地方特性擴增「N 項在地措施」,如夜市專區清潔專案、學校周邊倡導行動等。該方案被視為推動城市環境永續與轉型治理的重要指標政策。
然而,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吸菸者自願丟棄煙蒂、提升設施使用率,仍是一大挑戰。此時,一項來自挪威奧斯陸的國際創新案例—結合行為設計與環境誘因的「投票型垃圾桶」—為台灣政策提供了新的靈感:讓吸菸者以趣味方式「用煙蒂投票」,自發參與公共空間整潔,達成治理與教育雙贏。
面對城市街道上的煙蒂污染問題,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PMI)北歐分公司攜手行為科學團隊 Mindshift,近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推動一項創新行為設計實驗,以「投票型垃圾桶」誘導吸菸者正確投棄煙蒂,成功提升垃圾桶使用率高達 208%,創下全球環保行為改變計畫的新典範。
投票 + 行為引導,打造更乾淨的城市街道
此計畫以「行為引導(nudging)」理論為基礎,在奧斯陸人流密集地區設置「投票型垃圾桶(Ballot Bins)」。這種垃圾桶設有左右兩個透明投入口,並附上一個趣味性問題,例如:「你認為那支足球隊會贏?」使用者可透過丟棄煙蒂為心中選項「投票」。
除了互動設計外,地面貼上黃色腳印引導路人靠近,整體形成高度辨識性與話題性。行為科學家 Ida Kopperstad 表示:「人們在適當時機接受適當誘因,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數據證實:簡單設計可大幅改變習慣
此項目在導入投票設計與地面視覺引導後,垃圾桶使用率激增:
📈 使用率增加 145%,僅透過提示說明即見成效
⚽ 再加入足球主題問題後,使用率提升至 208%
Mindshift 的研究人員 Jørgen Dalen 認為,這是他們「看過對垃圾減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針對此挪威創新案例,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TIEQM)建議:
「當前環境部推動的『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方向正確,但在『改變文化』與『提升參與度』面向仍有深化空間。建議各地方政府可嘗試導入行為設計工具,如投票型垃圾桶、互動式導引標示與在地文化議題結合,以更具創意與低對抗性的方式,推動吸菸者自主行為改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