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₂濃度到政策濃度》:比利時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模式對台灣的深度啟發
- tieqm2018
- 7月2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比利時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政策推動方式
比利時已採取積極且系統性的措施來管理其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品質(IAQ)。2022年11月6日,比利時正式通過《改善公共場所室內空氣品質法案》,成為歐洲第一個針對公共空間室內空氣品質設立法律性制度的國家。此法案的推動契機源於COVID-19疫情,比利時政府體認到健康室內空氣的重要性,並將二氧化碳監測列為公共場所的必要要求。這不僅是為了對抗COVID-19,也是為了避免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在執行細節方面,比利時的「通風計劃」適用於所有向公眾開放的場所,例如酒吧、餐館、電影院、劇院和健身房。這些場所被要求安裝二氧化碳監測儀,且監測儀必須清晰可見地向公眾展示,並避免放置於門窗附近。此外,每個公共場所的經營者都被要求進行風險分析,列出所有影響空氣品質的因素,例如現有的通風和空氣淨化系統清單,以及二氧化碳監測的次數。若發現場所有通風問題,大樓物業經理或場所業者需制定應有的行動計劃。
比利時政府也為室內空氣品質設定了兩個目標值:A級標準要求二氧化碳濃度低於900 ppm,這表示必須提供每人每小時至少40立方米的換氣量,或進行空氣淨化。B級標準則要求二氧化碳濃度低於1,200 ppm,或每人每小時至少通風25立方米。飯店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夜生活場所的經理將有12個月的準備時間來確保遵守這些規定。從2025年起,建築管理人員還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標章,向旅客告知其場所的空氣品質狀況,此標章將考慮通風或空氣淨化系統的存在、人數以及管理人員所採取的行動等因素。比利時政府可以將這些標章的資訊集中儲存在中央數據庫中,這在未來發生新的流行病時將更具價值,以便政府能針對不同的公共區域採取有針對性的有效應對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比利時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政策還強調推動低排放的建築材料和傢俱,尤其鼓勵使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健康綠建材,因為減少污染源是降低室內污染物的重要關鍵。同時,「智慧通風」概念也被視為提升室內空氣品質的有效途徑。比利時副首相兼社會事務和公共衛生部長弗蘭克·范登布魯克指出,新批准的國家立法旨在更好地監測、與利益相關者溝通,並進行投資以提升室內空氣品質。
比利時政策對台灣的借鏡
比利時在室內空氣品質管理上的多項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可為台灣提供寶貴的借鏡:
1. 強化法規與監測要求
比利時透過立法強制公共場所安裝 CO₂ 監測器並公開數據,台灣可進一步提升現行《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的強制力與資訊透明度。
2. 採用分階段推動策略
比利時設定長期漸進式時程,讓業者有準備期。台灣可依場所特性分批實施,有效減緩衝擊並提升執行率。
3. 推動空氣品質標章制度
比利時從2025年起要求場所展示 IAQ 標章,並建立中央資料庫。台灣可強化既有標章制度誘因與公信力,並推動數據平台整合。
4. 強化風險評估與行動責任
比利時要求業者進行通風風險分析並擬定改善計畫,台灣亦可納入此機制,促進經營者主動管理與自我提升。
5. 擴大健康視角
比利時將 IAQ 視為預防所有呼吸道疾病的長期健康政策,台灣亦應從防疫導向轉為全民健康導向。
6. 鼓勵低排放與智慧通風
比利時強調低VOC建材與智慧系統,台灣可擴大綠建材推廣與技術應用,結合淨零與健康雙目標。
比利時在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政策上的推動,展現了明確的法律框架、強制性的監測要求、分階段的實施策略以及高度的資訊透明化。這些做法不僅提升了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品質,也增強了公眾對健康呼吸環境的信心。台灣在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方面已有堅實的法規基礎,但仍面臨執行難度、技術普及不均和公民參與誘因不足等挑戰。借鏡比利時的成功經驗,台灣可進一步強化法規的強制性與配套措施,例如推廣強制性的CO2監測、採納分階段實施策略、提升室內空氣品質標章的公信力與誘因、強化風險評估與行動計劃的實施,並擴大政策涵蓋的健康效益。透過這些借鏡,台灣有望更有效地提升室內空氣品質,為全民打造更健康、安全、永續的呼吸環境。
建立明確的政策藍圖與時間表
比利時的經驗顯示,明確的分階段時間表有助於業者合理規劃與適應新規定。台灣現行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雖有逐批公告場所的機制,但缺乏明確的長期分階段實施藍圖和時間表。台灣可借鏡比利時,制定一份詳細的「室內空氣品質改善國家行動計畫」,明確列出未來10至15年(例如2025年至2039年)各階段的目標、強制性要求(如二氧化碳監測普及率)、適用場所類別的擴大,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推動時程。這將提供各級政府、業者和民眾清晰的指引,降低政策推動的衝擊,並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