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乾淨空氣中學習:從國際經驗打造台灣健康校園新藍圖
- tieqm2018
- 4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導論(Introduction)
在現代社會中,學校是兒童與青少年每日停留時間最長的室內環境之一。根據多國調查,學生約有 6 至 8 小時、相當於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園度過,因此學校室內環境的品質對於健康、學習表現以及整體幸福感具有關鍵影響。
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IAQ)已被證實與一系列健康與認知效應相關,包括呼吸系統疾病、過敏反應、注意力不集中及學習表現下降等。與家庭住宅或辦公空間相比,學校建築往往設計年代較久、通風條件不足,且學生人數密集,導致污染物容易累積。例如二氧化碳(CO₂)濃度經常超過 1000 ppm,而這種高濃度暴露已被證明與學生疲倦、注意力下降及頭痛有關。
此外,學校的 IAQ 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外部空氣污染(如 PM₂.₅、NO₂、O₃ 等)、建築材料釋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清潔劑與消毒劑的使用、供暖與通風系統的設計,以及使用者行為(如開窗頻率、教室擁擠度等)。
近年 COVID-19 疫情的爆發更進一步凸顯了室內通風與空氣品質的重要性。許多國家開始重新檢討校舍設計標準與通風指引,將 IAQ 納入傳染病防治與學校公共衛生政策的核心部分。然而,多數現行標準仍基於能源效率與建築安全考量,而未充分兼顧學童健康。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系統性回顧國際上有關學校 IAQ 與健康之間的科學證據;(2)評估現行政策與實務措施的不足;(3)提出未來發展「健康校園空氣品質藍圖」的研究與政策方向。透過整合醫學、建築環境科學與教育學的跨領域研究成果,本評論旨在為決策者提供具科學依據的政策建議,以保障學童健康並促進可持續學習環境的建立。
二、結論(Conclusion)
綜觀本研究的分析,改善學校室內空氣品質是保障學童健康、提升教育成果與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大量證據已顯示,學校 IAQ 不良會導致呼吸疾病發生率上升、學習表現下降、缺課率提高,並加劇社會健康不平等。因此,學校空氣品質應被視為一項公共健康與教育公平的核心議題,而非僅是建築維護的附屬問題。
為達成健康且可持續的學習環境,未來政策與研究應朝以下方向發展:
1. 以健康為導向的校舍設計與通風規範:將學童健康作為主要設計指標,而非僅以能源效率為優先;
2. 長期且智慧化的 IAQ 監測系統:結合感測器網路、數據分析與即時回饋,以支持教育與政策決策;
3. 跨部門整合治理:教育、環境、衛生與建築主管機關應共同建立標準與監測機制;
4. 教育與意識提升:將空氣品質知識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培養師生自主管理能力;
5. 社會公平與弱勢保護:優先改善位於污染熱區與低收入社區的學校,確保所有學童皆能在安全環境中學習。
最後,作者強調:「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也是公共健康的前線。」未來的校園環境規劃不應僅追求能源節約或設施設備的升級,而應以健康、學習與永續為核心,發展出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綜合性 IAQ 政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對學生、教師與社會都有益的「未來健康校園」。
三、台灣政策建議與應用方向
結合本研究與國際經驗,對台灣室內空氣品質(IAQ)政策提出以下方向建議:
(1)制度面:- 將國中小與幼兒園全面納入《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公告場所,建立長期監測制度。- 建立「校園空氣品質權利章」,明定學童享有健康呼吸權,作為教育及環境政策共同原則。- 整合環境部、教育部與衛福部之權責,成立「學校環境健康推動平台」。
(2)技術面:- 推動智慧化 IAQ 監測,導入 AIoT 連續監測裝置並建立中央資料庫分析。- 推廣熱回收通風(HRV)與空氣濾淨系統,確保節能與健康並行。- 制定學校 IAQ 維運計畫書,要求定期檢測與改善追蹤。
(3)教育與社會面:- 將 IAQ 納入環境教育課程,培養師生理解與行動能力。- 建立「健康校園空氣標章」制度,促進自主管理與資訊公開。- 優先改善偏鄉與低收入社區學校,確保公平與健康權益。
(4)永續與淨零策略:- 將 IAQ 改善納入淨零校園計畫(Net-Zero School Program),整合能源管理與健康政策。- 建立縣市間績效評比與獎勵機制,促進全國行動。
(參Sadrizadeh, S., R. Yao, F. Yuan, H. Awbi, W. Bahnfleth, Y. Bi, G. Cao, C. Croitoru, R. de Dear, F. Haghighat, P. Kumar, M. Malayeri, F. Nasiri, M. Ruud, P. Sadeghian, P. Wargocki, J. Xiong, W. Yu, and B. Li.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in Schools: A Critical Review for Developing the Roadmap for the Future Schoo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57 (2022): 10490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