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掀起「健康室內空氣」行動:從宣言到落地路徑
- tieqm2018
 - 2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2025年9月23日,在聯合國總部登場的「Healthy Indoor Air:全球行動呼籲」高層級會議,正式把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IAQ)推上全球公共衛生與建築治理的前線。蒙特內哥羅與法國擔任共同贊助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勞工組織(IL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學界、產業與公民社群齊聚,啟動並連署《全球健康室內空氣宣言》(Global Pledge for Healthy Indoor Air),將「乾淨、安全的室內空氣」明確定位為基本人權,並呼籲各國以制度化與工程化手段加速落地。活動中成立的全球健康室內空氣委員會匯集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近170位全球領導者。
三大訊號:政治承諾、科學共識、制度路徑
1)政治承諾升級:法國宣布自 2023 年起對幼兒園與學校強制監測,並於 2024 年建立室內環境品質觀測計畫;蒙特內哥羅以「綠色學校」作為國家級試辦,盤點校舍、建置資料庫、制定監測與過濾路線圖並直接投資升級,強調「超越測量,重在改善」。
2)科學共識收斂:學界指出,建築能使人生病,也能保護健康;現行標準普遍偏低且缺循環改善機制。專家建議以「監測 → 資訊透明 → 性能標準 → 法定義務」的規範階梯,將 IAQ 納入公共建築與高風險場域的法制化要求。
3)制度路徑具象:ASHRAE 推動 62.1/62.2/170(通風)與 241(傳染性氣膠等效潔淨風量)等標準;USGBC 公布 LEED 更新與 WELL 對齊;GoAQS(全球開放空品標準)整合分散規範。波士頓公立學校的 4,400 個感測器與 DCV(需求控制通風)整合、公開儀表板與投資優先排序,提供可複製的城市級治理模板。
多邊組織與倡議焦點
· WHO/UNEP:將 IAQ 與非傳染病、氣候韌性與潔淨烹飪(20 億人仍欠缺)等議題串連;呼籲調整全球資金流向,提升對 IAQ 的投融資比重。
· ILO:把職業安全與健康列為基本權利,要求工作場所納入 IAQ 風險辨識、評估與管理。
· 青年與公民社群:以「濾淨空氣像飲用水一樣直覺的基本權利」為訴求,要求政府與校園率先達標,並擴大即時公開資料。
走向執行:學校優先、數據先行、法制銜接工程
· 學校優先:先聚焦兒童、長者等敏弱場域,從課室空調與通風升級切入,建立長期維運預算與績效追蹤。
· 數據先行:全面連續監測(CO₂/PM₂.₅/TVOC/氡等),以公開儀表板促進責任,導向性能導向的維護與投資。
· 法制銜接工程:以標準為底、法規為框,導入性能門檻、驗收與定檢、維保與教育訓練的閉環機制。
為何此刻關鍵?
野火煙害、呼吸道疫情與能源效率議題交錯,使「健康 × 淨零 × 經濟效益」同時浮現。研究指出,改善通風與過濾能提升學習與工作表現,並降低病假與醫療支出;當前技術(高 MERV 濾材、智慧通風、熱回收、低汙染材料)已成熟,缺的是規模化治理與投資。
TIEQM 看法
台灣已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10 多年, 許多公告場所包括敏弱族群群場所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聯合國此役的價值,不僅是宣示,更是把路徑圖畫出來:從監測與透明開始,銜接標準與法規,再以工程與財務機制落地。對台灣而言,若能以學校為起點,結合既有的自主管理標章與地方治理能量,將可在「健康 × 教育 × 淨零」的交會點上,快速創造可見成效與國際示範。
(參:Healthy Indoor Air: A Global Call to Action at the UN Headquarters on Tuesday 23 September 202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