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危機:英國教室空氣污染驚人,八成冬季超標,學童健康亮紅燈!」
- tieqm2018
 - 8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恐影響學生健康與學習表現,呼籲檢討通風設計與教育政策
研究背景
根據英國 SE Controls 的研究,英格蘭 28 間教室長達 3 至 20 個月的監測數據顯示,多數教室於冬季的室內二氧化碳(CO₂)濃度遠高於建議值,恐對學生健康與學習效率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在僅靠手動開窗通風的教室中,CO₂ 濃度常突破 4000ppm,甚至在某些日子達到危險的 7350ppm 水準。
百年來的老問題:通風與學習表現密不可分
早自 19 世紀,學者即指出室內空氣品質對孩童學習有關鍵影響。當時建築設計已提倡每名學生需供應 15–20 立方英呎/每分鐘的新鮮空氣(約 7.0–9.4 L/s/人)。然而,本研究結果指出即使在現代教室,仍有超過 85% 的手動通風教室於冬季無法達成每日平均 CO₂ 濃度低於 1500ppm 的基本標準。
教室型態與建築年代皆影響 IAQ 表現
研究比較不同建築型式與通風系統,結果顯示:- 1970–80年代模組式教室(低天花板、空間小)通風表現最差。- 維多利亞時期教室因天花板高、室內體積大,其空氣品質相對較好。- 新建教室若通風設計不當,也容易出現 IAQ 不良。- 僅有使用輔助式自然通風(自動窗+低功率風扇)的學校能穩定維持良好空氣品質。
夏冬差異大,通風行為由「溫度」主導
研究顯示學生與教師傾向為了「溫度舒適」而開窗,而非基於「空氣品質」意識。夏季期間,大多數教室能達標,但冬天因保暖需求門窗緊閉,導致 CO₂ 累積惡化。
政策呼籲:提升教育與設施管理雙軌並進
研究指出,光靠自然通風不足以保障 IAQ,需針對下列面向進行改進:1. 重新檢討教室通風策略與設計標準2. 導入機械或自動化自然通風系統3. 加強師生 IAQ 教育,改變開窗行為認知4. 由學校管理人員定期監測空氣品質並調整設施操作
【TIEQM協會建議】
台灣正值推動「健康校園」與「淨零校園」政策轉型期,此研究對我國具有以下重要啟示:
- 檢視現行教室通風設計:建議全面導入IAQ感測器與智慧通風機制。
- 修訂校園建築設計規範:納入每日平均 CO₂ 濃度 1000ppm最低要求。
- 師生培訓與家長宣導同步推進:強化 IAQ 健康認知。
- 示範學校試點:建議環境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 IAQ 示範校園。
TIEQM 呼籲,學校是培育下一代的關鍵場域,應將 IAQ 視為公共衛生與教育品質的一環,結合科技、制度與教育,打造健康學習環境。
(參Iddon, C. R., & Hudleston, N. (n.d.). Poor indoor air quality measured in UK classroom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reduced pupil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health. SE Control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oor Air Conference 20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