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感測器看懂一間教室:CO₂監測如何抓出通風死角?
- tieqm2018
- 11月1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11月15日
COVID-19 之後,教室裡的空氣品質成了全球關注議題。紐西蘭一項實地研究,試圖回答一個簡單卻關鍵的問題:在一間真正有學生上課的教室裡,只用一顆 CO₂ 感測器,就能判斷通風好不好嗎?
研究團隊在三所小學、三間自然通風教室裡,密集佈點量測 CO₂:不只在桌上、教室中央放感測器,也在四面牆上、頭部高度處裝設監測器,外面再加一顆當作室外背景值。每 10 秒記錄一次,橫跨不同季節與上課型態,同時觀察學生活動與開窗關窗情況。
結果很清楚:教室內的 CO₂ 的確不完全均勻,靠近學生群聚的地方,偶爾會出現局部高峰;冬天關窗時,不同角落的濃度差距也會拉大。但整體來看,牆面 1.5 公尺高的感測器與教室中央桌面的感測器差異大多在 ±100 ppm 以內,且上升與下降的趨勢幾乎同步。
研究結論是:如果目標是區分「通風良好教室」與「通風不良教室」,一顆放在適當位置的牆面感測器,就已經足夠。
作者也整理了 CO₂ 判讀門檻:長期低於約 800 ppm,可視為通風良好;若經常高於約 1500 ppm,則需要調整開窗、啟動通風設備或減少人數。
對政策與學校管理而言,這個研究提供了一條務實路徑:教育與環境主管機關可以先以「一間教室一顆感測器」的方式,在標準位置布點,長期收集 CO₂ 數據,並以此作為通風改善的快篩工具,優先處理那些經常超標的教室;同時,將「CO₂ 超標教室比例」納入年度績效指標,逐步推動校園 IAQ 的制度化管理。
換句話說,改善教室空氣不一定要從昂貴的大工程開始,而可以先從一顆擺在牆上的小小 CO₂ 感測器做起——只要有方法、有SOP,也能為孩子多換進一口真正新鮮的空氣。
(參Ackley A, Donn M, Thomas G, Enegbuma W, Chowdhury S(2023)。Use of carbon dioxide (CO₂) monitors to assess ventilation effectiveness in schools。Journal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32(1),130–14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