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看不見變看得見:揭示室內空氣污染對行為與福祉的影響

導論

研究團隊把目光放回我們實際有九成時間待在「室內」。在倫敦 Camden 的大規模實驗顯示,住戶在「人在家」時的室內 PM2.5 往往高於戶外,而且有約 38% 的時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暴露風險並不低;更關鍵的是,室內暴露呈現明顯的所得梯度,低所得家庭承受更高的室內污染衝擊。這些發現,讓「看不見的風險」一下子有了輪廓,直接挑戰長年只以戶外管制作為主軸的空污治理想像。

方法

團隊與 Camden 區政府合作,採隨機對照設計:3,000 戶隨機寄發招募信,回覆 566 戶(約 19%),篩選後納入 262 戶,最終有效樣本為對照組 127 戶、處置組 131 戶。兩組家庭都裝設相同的 Kaiterra Laser Egg 監測器,連續四週上傳室內 PM2.5、溫濕度與 AQI。差別在於:對照組螢幕被貼封條、看不到即時數值;處置組在收集兩週基線後,更換為可視讀值的同型監測器,並附上兩頁資訊單,說明數值判讀、健康風險與減量作法。為確保資料上傳與部署效率,研究分五個梯次進行,並提供隨身路由器與 SIM 卡,甚至轉接頭,以克服家戶網路與電源配置限制,將「資訊揭露」本身作為行動核心。

結果

當「數字被看見」,行為立即鬆動:整體全天平均室內 PM2.5 下降 1.9 μg/m³(約 -17%),在有人在家時更下降 5.0 μg/m³(約 -34%)。機制上,處置組最常見的反應是「加強通風」——有 72.1% 的受訪者表示會打開窗戶換氣,其次是 11.6% 減少烹飪/點蠟燭等產污活動,僅 2.3% 轉向空氣清淨機。研究也以「室內外溫度差縮小」作為佐證,顯示通風行為確有增加。數據背後的訊息很直接:在多數家庭,簡單、低成本的通風就能帶來可觀的濃度改善。

政策討論

把「資訊」當成政策工具,能帶來實質福利。期末調查估計,民眾對於「每降低 1 μg/m³ 室內 PM2.5」的平均願付金額為 £4.8;監測器需求價格彈性約 -0.75,顯示補貼能有效擴大採用。更具政策意涵的是,若對室內監測器或空氣清淨機提供每 £1 的補貼,其邊際公共資金價值(MVPF)趨近無限——也就是屬於「帕累托改進」,社會淨效益明確為正。換句話說,與其單靠外部排放標準,不如把資源押在讓家戶「看見」與「減量」的最後一哩,自下而上推動健康室內空氣。

 

TIEQM 建議

建議政府把「讓無形可見」納入日常治理:以低成本的即時顯示與行為回饋為核心,先在學校、托幼、長照等敏弱族群場域推動小額補助與標準化採購,搭配「開窗+排風+過濾」三步驟SOP與簡訊/看板提醒,把可視資訊轉化為可執行的通風與減污動作。建議以「試辦—擴散—納管」三階段推進。


(參Metcalfe, R., & Roth, S. (February 2025).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The impact of revealing indoor air pollution on behavior and welfare.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No. 422).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e

留言


聯絡我們

© 2025 by ​Taiwan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mail

ieqm.tw@msa.hinet.net

Phone

02-8228-1737

Fax

02-8228-1358

Address

235029 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532號10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