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洗手與廁所:環境衛生框架,讓 WASH 真正「變革」
- tieqm2018
- 3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背景與核心觀點
本篇觀點文章回顧 19 世紀「衛生革命」至今的公共衛生演進,主張以「環境衛生」作為更宏觀、務實的框架,重新定位供水、衛生與個人衛生(WASH)的角色與邊界,因應現代社會的複雜傳染途徑與城市化、氣候變遷等挑戰。
關鍵訊息:
· 衛生革命啟示:改善飲水、汙水與都市環境能顯著降低傳染病負擔,促成壽命與福祉提升。
· WASH 的健康效果在近年試驗中時有「看不到顯著效益」的結果,主因多為介入強度不足或 僅處理單一路徑,未達到「暴露量臨界值」。
· 提出「變革性 WASH」:以整合、足量、品質穩定的方式交付,將糞口與其他傳播途徑的暴 露全面壓低。
· COVID-19 教訓:有效控制依賴多層次、疊合式介入;類比到 WASH,必須兼顧家戶與社區 層級的基礎設施、服務與社會規範。
· 回到「環境衛生」作為上位框架:除了 WASH,也納入病媒防治、動物與其糞便管理、排 水、固體廢棄物、食品安全、空氣品質、自然與建成環境等。
核心圖像:

最外層為「環境健康」,往內依序是「環境衛生」、再到「WASH(供水、衛生、個人衛生)」,而在 WASH 與環境衛生之間,涵蓋月經衛生管理、個人與家庭衛生、人類衛生設施、水供應與水質等。更外層還包含排水、動物排泄物管理、固體廢棄物、病媒防治、空氣品質、食品安全、工業廢棄物與污染,以及自然與建成環境等,呈現多層次、相互關聯的介入版圖。
研究與評估的三點提醒:
(一)優先評估社區層級介入:減少僅以家戶/個人為單位的隨機試驗偏差,避免把健康責任 過度推向個人行為。
(二)強化病原體暴露追蹤:用更精密的環境微生物學工具,從「多途徑」而非單一路徑去測 量與判讀暴露變化。
(三)調整預期結果指標:少用遠端結果(如兒童生長)作唯一成效,改以家庭+公共領域的 近端結果為主,並與營養、住宅與基礎設施協同設計。
TIEQM 建議:
我們主張以「環境衛生」為母框架,整合 WASH、公廁、病媒、防洪排水、固體與動物性廢棄物、異味與空氣品質,統一工程與營運標準。治理以「社區」為單位,優先校園/幼托、夜市市場、觀光點、公廁群與老舊社區。採「綜合改善包」一次到位(工程、設備、維運、教育),可複製擴散。以雙軸 KPI 管理:暴露(指標菌、氨氣/惡臭、積水率)與服務(清潔頻次、可近性、維護),並與採購與驗收綁定。採示範先行與公開儀表板,各選 1–2 區試辦。跨局處整合預算與規格,使地方能穩定複製、量化驗收、快速擴散。
(參Sophie Budge 等,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 , 《世界衛生組織公報》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22;100:286–28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