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工程先行、制度護航與行為引導,系統性推動衛生紙丟馬桶的如廁文化

前言

公廁是城市文明最直接的接觸面。要讓民眾與旅客感受到乾淨、安心與便利,必須同時處理「結構條件」「管理制度」與「使用行為」。社會上對「衛生紙丟馬桶會不會塞」常有疑慮,但只要在工程條件就緒、管理SOP到位,並以清楚的溝通引導,多數風險都能被預先控制並持續改善。因此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就公廁管理實務經驗, 提出解方供參, 以有效推動衛生紙丟馬桶的如廁文化, 其效益將會是有助於廁所異味的解決、垃圾的減量及民眾的滿意。


推動原則

  1. 工程先行:先確保紙品與管線相容、排氣與水封正常,再談宣導與習慣改變。

  2. 示範帶動:先做小規模、可驗證的示範點,用看得懂的成果帶動擴散。

  3. 制度護航:把清潔與維運的關鍵要求寫進契約與SOP,明確權責、可追溯。

  4. 資料回饋:用簡單一致的紀錄與月度檢討,讓現場改善有方向、有節奏。

  5. 同理設計:訊息與動線要直覺、友善,為不同使用者(長者、兒童、旅客)預先設想。


核心策略

  • 工程把關

    以「紙品相容、管線暢通、通氣完善」為底線;必要時先行保養與修繕,降低結構性風險。

  • 行為引導

    把「衛生紙丟馬桶、自己弄髒自己清」轉成清楚的現場指引:入口有總則、廁間有短句、洗手台有提醒;使用圖像化「禁投清單」,讓每個人一眼就懂。

  • 制度治理

    將通報、抵達、排除、復歸等時限與流程標準化,納入清潔與維運契約;平時有演練,事件有通報,責任能追溯。

  • 資料回饋

    建立固定的巡檢與紀錄格式,定期檢視狀況與改善進度,讓管理決策有憑有據。


推動步驟

  • 盤點就緒:了解場域的管線與設備條件、清潔作業與現場行為風險,先把問題摸清楚。

  • 示範整備:在代表性據點完成紙品與動線配置、現場標示、清潔與志工訓練,以及工具與備料的到位。

  • 小規模試行:以對照設計驗證做法可行性,確認阻塞風險可控、現場作業順暢、民眾能理解並跟上。

  • 制度上線:把有效的作法寫進SOP與契約,建立通報到復歸的閉環;例行演練確保臨場能力。

  • 循環精進:用簡單的月度檢討和跨單位協作,持續微調工程、制度與訊息,逐步擴散到同型場域。


先回應疑慮

  • 關於阻塞:多數阻塞來自濕紙巾/衛生棉/尿布管線結構缺陷,不適合沖走的物品或既有管線問題,在工程把關與制度配套下,風險是可預防且可管控的。

  • 關於清潔負擔:清楚的行為指引與合適的工具配置,能讓清潔動線更單純、現場維持更有效率。

  • 關於民眾配合:清楚好懂的圖像與話術、貼近使用情境的提醒,再加上短期的現場引導,就能逐步養成新習慣。


治理與分工原則

  • 決策層:設定方向、整合資源、定期檢視;以示範帶動擴散。

  • 場域管理:落實SOP、協調清潔與維運、與民眾溝通回饋。

  • 清潔與維運:依作業標準巡檢、通報、排除與復歸,建立事件紀錄。

  • 專業支持:在盤點、訓練、視覺與流程設計等面向給予方法與工具。


結語

如廁文化不是口號,而是一套可落地的工程、制度與溝通。先把地基打穩,再以示範驗證與資料回饋滾動調整,城市就能持續累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改變。


ree

留言


聯絡我們

© 2025 by ​Taiwan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mail

ieqm.tw@msa.hinet.net

Phone

02-8228-1737

Fax

02-8228-1358

Address

235029 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二段532號10樓

bottom of page